close

從Covid-19疫情升為準三級開始,我身邊就開始出現一些感覺大師。
什麼是感覺大師呢?來舉例:
例一:
某A告訴我台灣不樂觀,台北封城是遲早的事。我問他理由,「感覺,就是感覺。我感覺很靈的!」
然後我拜託他感覺下期樂透頭獎號碼就被拒絕了,「這個我不靈啦,我感覺壞事超靈的」。
例二:
某B從前幾天開始對於每日本土案例都兩三百人就感覺不樂觀(欸,我不清楚他對樂觀的定義,是隔天馬上本土歸零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嗎)。看了今天的記者會,看了校正回歸四百多例,「我看台灣真的不樂觀,過幾天大概又會校正回歸說今天可能要多很多人,台灣完蛋了」。
群體社會總是會有人因為疏忽造成現在所謂的破口。破口出現就緊急處理,該匡列該篩檢的都在進行了,醫療能量不足的地方理論上也都在著手補足了,民眾該遵守規定斷開傳播鏈就配合了,接下來需要的,仍然不是這些不管科學與現實的「感覺」。
我想要說的是,這些所謂的感覺,幾乎都是自己的恐懼所產生出來的。
有事實的話,何需這些虛無飄渺的感覺?除非不面對事實、或不承認事實。
我的資訊量沒有足夠到能夠為哪一個群體洗白,我只是希望有緣份看見這一篇的人可以被我強迫分享一件事:這個時期大家當然可以只顧好自己,能夠多做的事情也不用到送光送愛或網路筆戰這樣的事情,「不散佈恐懼」就已經是很大的幫助了。回到自己的內在,理清自己的恐懼,即使恐懼還存在,也不需要散播出去跟別人的恐懼起共鳴。好好的跟自己的恐懼在一起~「當你凝視恐懼時、恐懼也在凝視你」(沒這句),恐懼的背後會有自己待看清的事實,那個會是自己認真面對恐懼後的個人化祝福大禮包。
承認事實但保持希望,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,該減少外出就宅在家,該洗手就洗手,該戴口罩就不要露出鼻子。戴口罩就不會呼吸的人也就好好待在家,不要在外當高危險群、企圖讓大家也不能呼吸。現階段能夠做的就這麼簡單。
如果考慮將自己的行為升級......我目前考慮行為的習慣(欸對,我已經習慣了)就是「怎麼做,我會安心、別人也會安心?」。把這個念頭擺在行為前面,生活的安定感會變強喔。
全站熱搜